据广东疾控官网公布信息显示,6月10日,广州市监测发现2例猴痘病例,目前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症状较轻。而此前,2023年6月6日,北京疾控也公布了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的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情况,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两名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
可能您的心中还存在着一些疑惑,个人应该如何预防猴痘呢?别慌,针对公众关心的猴痘病毒有关问题,江苏疾控在此为您解答。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存在以下两种传播途径和产生方式:
一、猴与人类接触:人类可以通过与感染了猴痘病毒的猴子接触而感染猴痘。这种接触通常是在与猴子密切互动、处理猴子的体液或呼吸道分泌物时发生的,如被咬伤、抓伤、接触伤口或粘膜等。这种情况下,病毒可以从猴子传播到人类,导致人类感染猴痘。
二、人际传播:虽然相对较少,但人类之间的猴痘传播也可能发生。这通常是通过直接接触患有猴痘的人的皮疹或体液进行传播。病毒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病损或被感染的物体(如衣物、床上用品)传播给其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猴痘通常通过猴子与人类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传播,但是近期国内外新感染的多起病例均是由于人际传播,尤其是性途径传播造成,因此面对新形势,我们需要更新既往的认知,做好自我防护。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
《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猴痘疫情防控工作,规范猴痘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者判定和管理、实验室检测等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指南介绍,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2022年5月初以来,已有20多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发现多例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传播。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指南指出,疾病控制旨在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调查、早处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病例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
指南提示,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指南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模块进行网络直报。疑似和确诊病例应由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派的专用交通工具,运送到指定专业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严格隔离观察和治疗。
针对院内感染控制,指南明确,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确诊病例需隔离至结痂完全脱落。此外,指南中对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也做了相应明确。
根据指南要求,如果您近期有与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或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的情况,且在5-21天的平均潜伏期内出现了典型皮疹(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病程约2至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或其他发热、乏力等非典型症状,那么您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和可疑接触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普通居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居民不必过度惊慌。同样建议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
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
2.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3.猴痘人际传播以男男性行为人群为主,在此建议男男同性性行为者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提升猴痘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避免或减少高危行为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