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讨交流 诸妍玲:大自然赋予了儿童取之不尽的天然材料。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可以成为激发儿童创作灵感的有用之材。在课程游戏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资源创设环境、生成游戏、实施课程,使之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保障,促进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与材料积极互动,支持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经验并获得发展。 孙芊轶:为了让幼儿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鲜活的课程载体,让幼儿与自然对话、与游戏交融,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探究“自然观察‘九宫格’带领幼儿一起搜索,将可以利用的资源罗列出来,绘制资源地图。还借助自然资源图鉴的制作方式,认真梳理资源网络。 诸妍玲:教师还要深入挖掘自然资源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进行审议,把握好课程活动的走向。通 过三级审议机制,教师从多个角度对预设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课程目标可行性、幼儿发展可能性、幼儿经验可视性、课程评价多元性出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预设灵动有趣、富有教育价值的课程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与自然资源积极互动,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丰富的经验。 孙芊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人应该具备对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认知及探索能力,这会使人在生存技能和科学素养培养上具有绝对优势,对自然界的探索也会使儿童具有强烈的自然情感关怀和敏锐观察能力。” 诸妍玲:在探究“橘子树的产量有多少”活动让我印象很深刻。其中联系了大班幼儿的数学核心经验,如统计、承重等。我们在日常幼儿种植时对于果实也可以有类似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核心经验的发展。 孙芊轶:在“橘子丰收啦”活动中,教师梳理整个课程的关键经验结构图。结构图可以清晰地表明,课程指向幼儿的能力发展是哪些、通过哪些方式开展、幼儿是运用了哪些方法、获得了哪些相关经验,等等。其间,幼儿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在活动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回归生活,能以数学的方法和思维,通过分类、统计、测量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生动、完整地呈现了幼儿建构经验的历程,实现了自然资源开发向幼儿有益经验建构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