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一、理论学习《幼儿园美育课程建设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的背景及主要观点。 ⒈幼儿园美育课程的时代意蕴与特性 ⒉幼儿园美育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 ①以爱为基础释放幼儿无穷的生命力量 ②以真为准则来促进幼儿经验的多维生长 ③以趣为方法来绽放幼儿的游戏精神 ⒊幼儿园美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①把握融合育人理念,建构立体化的美育课程框架 ②打破时空地域限制,全方位整合美育课程资源 ③强化教师美育素养,持续提升教师美育课程胜任力 ④发挥评价育人效应,科学构建美育课程评价机制 婷:在这个物质丰裕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美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再是简单的艺术教育或德育辅助手段,而是引领幼儿以审美的态度审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键教育内容。文中提到的大美育观让我深受启发,它强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幼儿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让我明白幼儿园美育课程应是一个开放、综合、生成的体系,要将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中美的事物有机组织起来,引导幼儿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 诸:幼儿园美育课程的和谐性、弥散性和濡润性这三重特性,也让我对美育课程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和谐性要求课程结构合理、与幼儿平等对话,尊重个体差异;弥散性提示我美育涵盖幼儿全部生活,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美的元素;濡润性则让我认识到美育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精神世界,关注他们的内发式生长。 旦:在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方面,以爱为基础、以真为准则、以趣为方法的理念让我深受触动。以爱释放幼儿生命力量,要求我们尊重幼儿对世界的本能热爱,将他们的 “消极经验” 转化为学习动力,滋养他们的生命觉与生命力;以真促进幼儿经验生长,让我意识到要让幼儿回归自然和本原生活,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同时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应对虚拟世界的影响;以趣绽放幼儿游戏精神,提醒我游戏是幼儿美育的重要途径,要珍视幼儿的游戏精神,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由创造。 静:文中提出的实践路径更是为我指明了方向。建构立体化的美育课程框架,需要将美育与各领域活动融合,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实现家、校、社整体联动;整合美育课程资源,要融通社会资源、善用地域自然资源、发掘文化艺术资源;提升教师美育素养,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培养审美素养和课程实践能力;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摒弃功利化取向,倡导多主体参与,注重过程性评价。 萍:学习之后,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幼儿园美育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文中的理念为指导,不断提升自身美育素养,用心观察幼儿生活中的美,创设丰富的美育环境,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让美育真正滋养幼儿的心灵,促进他们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 二、围绕幼儿园改造系列——创意天地,小、中班幼儿户外美术游戏进行探讨问题,推进优化。 诸:当前小四班“创意天地”户外美术游戏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活动 体系,涵盖材料探索、技法体验、自然融合、情境创作、造型建构五大类型。 旦:从材料投放看,废旧物与自然物结合,体现环保理念。 旦:现有场地以平面创作为主,是否可以利用树木、栅栏等垂直空间拓展创作维度?比如在树干悬挂网状框架,让幼儿用树枝、布条进行立体缠绕;在栅栏上铺设可更换的软木板,作为小型拼摆作品的展示区。 静:这个想法很好!我们还可以划分 “自然素材区”“工具操作区”“作品展示区” 三个功能区,用低矮的轮胎或木桩做区域分隔,既符合小班幼儿的空间认知,又能培养收纳习惯。 萍:在“自然素材区”设置分层收纳架,上层放树枝、贝壳等干燥材料,下层放水桶、喷壶等湿性工具。 婷:特别需要注意材料的安全性,比如水枪要选择低压式,颜料必须符合食品级标准。另外,是否可以引导幼儿参与材料收集?比如在 “自然收集日” 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安全的自然物,这样既能丰富材料库,又能增强家园互动。 静:现有游戏多为独立开展,我们可以尝试以“季节”“自然现象” 为主题串联活动。比如以 “夏天的小树林” 为主题:先用 “创意拼摆” 用树枝、花瓣搭建小树林轮廓。再通过“万物皆可画”用颜料在树干上拓印树叶纹理,最后用 “水枪艺术喷画” 在背景布上喷洒“雨滴”。 婷:这个思路能帮助幼儿建立完整的创作经验!还可以结合“户外娃娃家”的情境,让幼儿扮演 “森林画家”,在创作后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设置“森林画廊”展示区,用麻绳悬挂作品,幼儿可以用树叶制作“门票”邀请其他班级参观。 旦:中四班美术相关活动已形成“自我表达(艺术自画像)—自然创构(自然物风铃)—废旧改造(小小改造家)”的基本框架。从材料看,自然物与废旧材料结合,体现环保与自然教育理念;从指导要点看,既关注技能掌握,例如穿绳打结、材料拼贴,也重视创作持续性与问题解决能力。 萍:现有场地可围绕“夏日”主题重新规划,比如在入口处用树枝搭建“夏日拱门”,让幼儿用彩色纱巾、干花进行装饰。创作区可划分三个功能:自画像创作:设置可旋转的木质画架,搭配镜面教具让幼儿观察面部特征。自然工坊:用轮胎堆砌成操作台,上方悬挂网状支架用于晾晒风铃作品。微景观改造:利用低矮花坛作为天然创作台。 诸:夏季材料收集可结合“自然探索日”活动,让幼儿分组寻找荷叶、芦苇、松果等,并用记录表记录材料特性(软硬、气味、颜色)。同时需注意材料安全:贝壳边缘打磨光滑,颜料选用可水洗的儿童专用款,热熔胶枪由教师协助操作。 婷:还可融入 “小禾音乐会” 元素,让幼儿为风铃创作 “夏日铃声”—— 敲击不同材质的风铃记录声音图谱,再用图谱设计节奏型,边演奏边欣赏自己的美术作品。这种 “视觉 - 听觉” 联动能深化艺术体验。 三、根据幼儿园“创意天地”美术游戏的探讨中,提炼出环境创设 的方法和策略 诸:树干和栅栏别浪费!拿网状框架挂树上,小朋友能用树枝、布条缠缠绕绕做立体装饰;栅栏上钉软木板,拼摆的小作品直接往上贴,随时换新的。 婷:搞点“立体画架”,比如能转的木架子,再配个小镜子,孩子画自画像时能照着自己的脸;两棵树之间拉麻绳,把风铃、自画像挂起来,风一吹晃悠悠的,像个会动的小画廊。 旦:在风铃区放块小黑板,孩子敲不同材料的风铃,把声音画成 “咚咚”“叮叮”的图谱,再照着图谱编节奏,边敲风铃边唱歌,眼看手画耳听,全感官体验。 静:结合“户外娃娃家”,弄个“画家小角落”,给孩子围裙、画架,画完作品当 “讲解员”,跟小伙伴说“我画的是森林里的夏天”,练表达又练自信。 萍:在自然素材区放放大镜、小天平,孩子画画前先观察:树枝的纹路像什么?贝壳有多重?记下来再用这些材料创作,画画也能学知识。 旦:在水枪喷画区设置透明塑料板、网格板,引导幼儿观察色彩透过不同材质的光影变化,感知 “遮挡”“晕染” 等科学艺术现象。
|